[size=3][upload=211492][/size] S:cjv3!h"
每个人都在接触佛陀,即使在他不知不觉的时间。 K-&Tb8ie
当头棒喝也好,阿弥陀佛也好,我们每个人都在不知不觉中使用过佛陀的语言和教旨。最不济当我们还未认识文字之时便已经为“孙悟空”被“如来”佛祖压在五行山下叫过屈,为唐僧千里迢迢求取真经感到“如来”难见。在读了《佛陀传》以后,我有了新的认识,修行易,而修成正果难。我们很难领略到佛陀的大智慧,那种通晓宇宙和本身、自我的了解。现在的人把生活的简单复杂化,以彰显智慧,其实不然。我们的智慧更应该顺应自然,同得同乐,而非相互碾压以求得安慰。既然如此,我们更应该为我们的存在而庆幸。 gx !:IVBI
对于佛教,我一直有很多困惑。比如——拈花微笑。为什么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起金色波罗地花示众,是时众皆默然,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,佛祖便把微妙法门,一生所学,付嘱摩诃迦叶呢? @T*i_"
为何六祖慧能以“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。本来无一物,何处染尘埃。”便胜了神秀的 “身是菩提树,心如明镜台。时时勤拂拭,莫使染尘埃”,这又是为何呢? &VF$Tsm
“南顿北渐”说的又是什么?“当头棒喝”又是说的什么? (XaY#uOZ6
对于佛陀,我们有过太多的猜测。而《佛陀传》正是一行禅师为初入门的佛学爱好者的一本“教科书”。他用通俗的言语,描述了佛陀的一生。从出生,立志修道,到悟道,到传道,最终到涅槃。把这其中的点点滴滴,娓娓道来,让人在不知不觉中了解,接受了佛教的种种和佛学的精妙之处。也传达了佛祖的终身教义——每个人都是佛,每个人都是万物…… CNii~&:\c
在读过一本《禅的故事》后,对里面达摩一苇渡江,面壁悟佛的故事和很多神僧的佛偈,我开始对佛教开始感兴趣。后来,又读过一本著名的叫《苏菲的世界》一本有关哲学理论的书中,也曾专门介绍亚洲的一种哲学理论,讲得就是释迦摩尼的观点。他认为佛教也是一种东方对宇宙、自然与人之间的一种超凡认知。这更让我对佛教的言论由一种偏颇改变为一种热爱。 ~iHrF>
带着这种热爱和迫切想要了解的心态,我捧起这本原名叫《故道白云》的《佛陀传》。这本书写的要远比看很多的经书更让人容易了解。也是对很多的让人费解的经书中,比如“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,‘受、想、行、识’亦复如是”等等诗文一般的语句给予一个白话文的解释。但是,这并不代表读了这本书就会完全了解佛的教义。要想了解的更透彻的话,每句话还是要认真读取和思索。所以,即使,我草草读完,也还是用了半个多月的时间。可见,佛法的教义并不是那么轻易就能达到大境界啊! D?Y'
4hjV'
但是,这本书隐藏了佛祖的光环,把他还原成一个普通人对宇宙、自然和人本身达到“大道”的体悟艰难过程。在经过各种阻拦、误会、分歧、苦行后,他竟然毫无保留地传与各个阶级,甚至是挑粪的“苏立陀”这样最底层的,在当时阶级森严的甚至是“不可接触者”的贫民。这种大境界和慈悲让人不得不感到敬佩。 Ps[Kn:\
对于佛陀的教义是不是很难呢?我认为六祖慧能的一个佛偈能让人了解的更加透彻:心平何劳持戒,行直何用修禅;恩则孝养父母,义则上下相怜。让则尊卑和睦,忍则众恶无喧;若能钻木出火,淤泥定生红莲。苦口的是良药,逆耳必是忠言;改过必生智能,护短心内非贤。日用常行饶益,成道非由施钱;菩提只向心觅,何劳向外求玄?听说依此修行,西方只在目前。 +rm>5|zZ<H
可见,佛由心生,并不是让人一定出家礼佛才能得道。反而,在日常中立身根本,也可以领略到佛陀的智慧。否则,鲁智深也不能“遇潮而圆,遇信而寂”,“放下屠刀,立地成佛”了。总之,这是一本有关佛教的一本“白话文”教科书。如果,对佛教感兴趣的话大可以读上一读。即便不能学到通天彻地的无边佛法,也可以让人的内心“燥热”清凉一下。这,对现在的社会很有好处。 dS={}7x v
^x0 HuU]_v
e6~Mj5+ 7
|
一共有 2 条评论